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中国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项目名单,云南工商学院会计学院李丽老师申报的“基于RPA机器人与可视化技术的财务数据分析案例研究——以智能财务平台为例 ”课题入选,将予以立项,并列入资助计划,资助经费为10万元。
“中国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设立,旨在将部委、企业、高校三方有机结合,积极探索产学研创新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021年课题包括“阿里云高校数字化创新专项”、“康赛信息项目”、“正保项目”和“智能机器人项目”。李丽老师申报的课题隶属“正保项目”。
正保项目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与北京东大正保科技有限公司、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联合设立,用以支持高校在会计、审计、税务等专业领域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开展“财务共享”、“RPA机器人”、“业财融合”、“财务大数据分析”、“智能财务”、“智慧审计”、“智慧税务”等方向的科研、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研究。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课题结合正保公司财务决策平台和RPA财务机器人平台,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同时,课题还将深入研究针对RPA财务机器人平台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效果以及平台如何融入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以不断提升学生的数智化技能,提高职业技能核心竞争力,衔接社会需求。
项目负责人:李丽,副教授,会计学院专职教师,双师型教师,主要教授《财务报表分析》、《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等课程。在2019和2021年分别主持教育部产教融合立项课题《大数据平台应用于行业会计比较课程教学改革与设计》和《财务大数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先后出版《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会计》等多部教材,并于2018年评为校级“优秀教师”,2018年至2021年带领本科组学生分别获得网中网财务决策大赛西南区一等奖、二等奖和全国总决赛三等奖荣誉,获“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为什么会想到做这个课题?
从目前的财务发展趋势来说,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促使未来成为一个“万物互联、无处不在、虚实结合、智能计算、开放共享”的智能时代。数据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财务部门应积极尝试新兴技术,更广泛、更智能地收集数据、加工数据和分析数据,实现财务数字化转型,帮助企业提升经营能力、洞察商机并预测未来。
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来看,RPA财务机器人平台具有开放性、易操作性、适用性、可视化和自身创新性的特点。其重要创新点在于财务机器人采用开放式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学习,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边“用”边学,学“用” 结合,符合OBE的教学理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是作为工作伙伴的角色与学生一起成长。
打算今后怎么做好这个课题?
对于做好这个课题,云南工商学院是有优势的。一方面,学校定位于应用型大学,无论是师资还是硬件,都有助于课题的落实,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利用好这些条件。尤其是已经成立的正保智慧财经产业学院,这将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助力。
另一方面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动具有科研钻研精神的学生一起研究和实践,在案例研究方面进一步对RPA机器人与可视化技术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一直以来,云南工商学院致力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积极探索,形成了完善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目前,学校已经与华为、京东、360等知名企业达成合作,校企合作已成为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
2021年6月份,云南工商学院会计学院联合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正保智慧财经产业学院,这也是云南省首家落地的“正保产业学院”。这也为此次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合作中,产业学院将依托云南工商学院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资产评估等专业进行智慧型、管理型会计专业群建设。由学校提供场地、设施设备和师资,正保提供产业资源、技术、软件平台、特色实践课程以及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模式,相互合作,共同建设。
教学内容上,校企双方将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重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优质课程资源;提升信息化教学环境和条件,打造“双师型”师资;并在推动实践教学,建设具备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和真实会计业务的实训基地等方面展开合作。
同时,为了落实学生的实习就业,产业学院还将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构建系列化就业课程,强化求职技能培训,进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拓宽校外实习空间,促进会计专业学生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