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聊天室    


时 间:2024年1月24日晚


地 点:云南省政协机关二楼“书香政协”阅览室


主持人:云南政协报社记者 刘 霞


嘉宾


李孝轩 住滇全国政协委员、云南工商学院董事长


蒋文超 省政协委员、保山市政协副主席


陈苏根 省政协委员,云南省湖南商会会长、云南师德教育投资集团董事长、昆明法务应急管理职业学校校长


章建军 省政协委员、云南人民电力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


丁美桃 省政协委员、曲靖市沾益区龙源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主持人的话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158万人,2024年这一规模预计将达到1179万人。当前,高校毕业生供需结构性失衡、求职难、就业压力大等问题较为明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把“稳就业”摆在“六稳”“六保”的首位,高校毕业生更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每年100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是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和人才资源,他们的能力素质和前途直接关乎未来产业升级的核心竞争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亟待政府、高校、社会及早谋划,协同推进,广泛开展调研,形成合力,从机制和制度上加强对策研究,从招生策略、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就业指导、校企合作等多维度着手加以疏导,多方合力共同点亮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路。本期“两会聊天室”话题围绕“合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展开。


多措并举 开辟就业“绿色通道”


主持人: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现象,各位委员认为学校可以采取哪些有力举措?


李孝轩委员:云南工商学院始终将就业工作视为重中之重,提出“高质量就业是立校之本”的理念。在处理就业问题上,学院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进行深入的职业测评和就业倾向调查,以便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专业选择。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学院会邀请企业高管、工程师及优秀校友共同参与,以确保培养出的学生符合市场发展需求。


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学院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比如,在师资配置、课程设计、实验实训室建设、学生实习实训、教材开发、校外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等方面,都以实现学生更好地就业为目标。此外,学院还为毕业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包括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以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陈苏根委员:在专业设置的时候,昆明法务应急管理职业学校会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和就业前景来设定专业,以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找到工作。同时,学校采用“订单式”的就业模式,即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定制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上,学校也有一些特色体现,会加入一些实用的技能培训,如计算机编程、营销策略等,这些都是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教育教学中,学校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会融入实践操作,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前适应职场。此外,在学生求职期间,学校设有专门的就业服务队伍,负责与企业进行对接,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如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学校会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以确保学生顺利就业。


经过多年的实践,学校的这种就业模式得到了学生和企业的广泛好评。学生们表示,这种模式让他们在毕业前就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企业负责人也表示,学校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实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的共赢。


章建军委员: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好高骛远的想法。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我认为普通高校特别是职业技术学校应当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即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平台,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让他们成为优秀技术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同时,校企要紧密合作,让学生在实习和实训中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和市场需求,从而更好地适应职场。


转变思维 打破学历“囚徒困局”


主持人:在求职过程中,很多大学生深感学历差距带来的压力,故而很多毕业生认为继续考研考博似乎是一条出路。对此,各位委员怎么看?


丁美桃委员:现在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只想留在大城市,所以只能选择拼命“卷学历”。不妨转变观念,不要把“继续深造以求留在大城市”作为唯一的出路。作为一名农业企业经营者,我诚挚地邀请大学毕业生们投身于广阔的农村,加入蓬勃发展的农业企业。


首先,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农业绝非传统意义上的“落后产业”。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农业已经变得高度专业化、集约化,并且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紧密相连。在农业企业工作,不仅可以接触到最新的科技成果,还有机会参与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从种植、养殖到加工、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其次,农业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职业发展路径,与传统的企业相比,农业企业在晋升空间上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在这里,员工不只是一颗螺丝钉,而且是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才华、展现自己能力的主人翁。无论你是学农业专业还是其他专业,只要你愿意学习和努力,都有机会在农业企业中获得快速晋升和个人发展。


因此,我诚挚地邀请各位大学生们,来农村的农业企业看一看、试一试。我相信,在这里,你一定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蒋文超委员:在当今社会,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除了继续深造,学生还可以选择直接就业、创业、出国留学等多种方式来实现个人价值和职业发展。对于那些对学术研究和高等教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来说,考研考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可以让他们更深入地探索专业领域,提升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为未来的学术职业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直接就业可能是更为实际和可行的选择。通过就业,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早地融入社会,积累社会经验和人脉资源,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总的来说,毕业生应该转变唯学历论的就业观念,注重提升自我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接受多元化的职业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并坚定地走下去。


校企共建 培养人才从“鱼”到“渔”


主持人:目前,我国对技能型人才需求较大,政策层面和企业本身都非常重视就业培训和职业技术培训。对此,学校应该如何考虑课程设置呢?


李孝轩委员:在考虑学校课程设置以培养技能型人才时,多开设社会需求大的专业,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规划。


首先,学校应定期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行业需求进行调研,了解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才市场的需求,从而针对性地设置相关课程,培养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其次,也要认识到,理论学习是基础,但实践教学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学校应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或实验室,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技能。在教学过程中,优秀的师资力量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学校应注重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可多从企业吸纳有实操经验、行业资源的人士来任教,确保教师具备与行业接轨的技能和知识。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学校也应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及时进行了解,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和调整。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专业技能方面的课程设置,学校也应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帮助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持续学习并提升自己的能力,确保学生成为既有技能又具备良好品质的人才。


作为一名高校负责人,我深知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必须紧密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学校的教育策略,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


陈苏根委员: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来说,是如何解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我认为,需要从国家、学校和用工单位三个层面来看待。


国家需要出台好的政策,引导大学生更准确地选择专业和就业方向,同时,从政策层面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和政策支持,提高就业预期。学校应该树立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特点,明确擅长的人才培养方向,开设针对性强的课程,配备相应的师资和实训设备,帮助学生明确职业规划。同时,学校应该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引进技术人员参与课程设置,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用工单位在招聘新员工时,应该给新进大学生员工一定的过渡期和适应期,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同时,应该了解年轻员工的思想和心理,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真情实意 传授青年“创业秘籍”


主持人: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许多高校毕业生也纷纷投身于创业中,对于这些学生,各位委员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


章建军委员:让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创业,可能有99%的人都不会成功。因为他们刚从学校出来,人脉、市场、经验、技术、资本都没有,除非他的家庭可以援助创业资金。


目前,虽然国家的创业政策是很好的,但是具体实施起来要根据各自的情况,现在很多大学生对自我的定位不精准,认为自己很努力,但是创业并不是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的,所以我并不太赞成大学生毕业就立马去创业。


我建议,大学生可以先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想好未来要往哪方面发展,先去适应社会,学习技能知识,一点点积累人脉和创业资金,再进行创业。


丁美桃委员:我很赞同章建军委员的观点。我从1989年开始创业到现在,一路走来很不容易。如果真的想创业,前期还是应该先去企业任职,多积累经验。


我建议,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要盲目创业,因为市场瞬息万变,特别是农业行业风险很高。不光考验创业者的判断力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还有很多如自然灾害等不能提前研判的因素也会制约创业的成功,所以我认为创业要谨慎。


蒋文超委员: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我从个人角度提出三点建议和意见。首先,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以激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动力。这需要加强对政策的宣传、贯彻和监管,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了解各自家乡的扶持创业政策。其次,应建立乡村人才培养机制,以提升大学生创业的能力。将扶持创业纳入职能部门的考核范围,并倒副职能部门开展市场调研,学习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来引导大学生创业。最后,需要健全部门协同合作机制,以确保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质量。政府应放宽对返乡创业大学生的准入条件,金融和财政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


此外,要提高市场主体的质量,需要制定一套配套政策来支持青年创业。例如,在浙江等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的发达地区,每千人拥有的市场主体数量就达到了150个,这对于青年创业来说算是非常有利的土壤,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李孝轩委员:创业难度远超就业。我认为,凡是有畏难情绪的创业者,千万不要去创业。我想给坚持创业的年轻人提一些建议,我看到过很多创业做得比较好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在学校期间就有创业想法,并且付诸行动的,因为他们积累过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此外,创业者选准赛道很重要。比如说云南的创业青年,在选择创业的方向上一定要与全省的政策和产业发展导向契合。最后,我建议,青年创业者在创业之初不要急于求成,不要仅仅因为政府提供了扶持资金而盲目创业。这样的行为不仅浪费了政府的资源,也可能会对自己的未来发展造成影响。相反,应该深思熟虑,积极寻找机会,不断探索和实践。在此,我祝愿所有有志于创业的年轻人能够取得成功,也邀请广大创业青年加入云南青年创业协会,我们将为大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陈苏根委员: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迅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并非易事。许多年轻人内心深处仍渴望取得更大的成功,而自主创业正是他们可以考虑的一条道路。作为一个在创业道路上行走了数十年的前辈,我深知创业的艰辛与挑战。因此,建议年轻人在选择自主创业时,务必慎重对待,全面规划,确保自己具备足够的实力去面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建议年轻人,如果你已经下定决心,请选择自己熟悉且在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领域进行创业。其次,务必找准政策方向,与国家政策相匹配。同时,创业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就业还是自主创业,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行,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充满挑战,成长的速度也可能比较缓慢,但只要你具备足够的耐心和实力,愿意在这个行业上付出汗水和等待,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你就有可能逐步成长起来。要知道,再伟大的企业家也都是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的。


年轻人在有条件、有机会的时候,还是要放手一搏,只要你去做就有成功的机会,路不去走,就很难到达终点。多一个创业者就会减少很多待业者。我希望大家充满信心,大胆放手去干,祝愿大家能够早日创业成功。